) F: m3 U. i( }* L4 U ) v! q! ^% b" _1 z( Z c, `+ k" D3 L e
在金融市场中,初创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将自己包装为「科技公司」,希望投资者能按照科技企业的倍数对其进行估值。而这种策略通常会奏效——至少在短期内如此。 k K3 R2 o5 F# i Z( V& u5 O2 j3 E1 }( M; d1 I3 Q7 a. ?
, I/ ]8 |# f7 g* U; B3 t% Q4 r
传统机构对此付出了代价。在整个 2010 年代,许多公司争相将自己重新定位为科技公司。银行、支付处理商和零售商开始自称金融科技公司或数据公司。但很少有公司能获得真正科技公司的估值倍数——因为其基本面往往无法与叙事相匹配。1 w2 }5 v$ W! ]% j9 f- |+ Y, f
4 c% u. k3 m9 P' v
- Z- S( X* z( j5 B5 l9 T
, I, N3 k! V0 h! A- h. A+ O$ i3 o& |& O. F) V
摩根大通曾高调宣称自己是「拥有银行牌照的科技公司」,而西班牙对外银行(BBVA)和富国银行则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巨资。然而,这些努力很少能实现平台级的经济效益。如今,这类企业科技妄想已成废墟——明确提醒我们,无论如何包装品牌,都无法超越资本密集型或受监管商业模式的结构性限制。, j; s; q; m% m0 V
* @0 k2 y2 J% K, X# }0 ] ) y, O z& g5 Y& c) t1 D8 t: _ ?& f+ |* G7 t. G
加密行业如今正面临类似的身份危机。DeFi 协议希望获得与 Layer 1 类似的估值。RWA 去中心化应用则试图将自己塑造为主权网络。每个人都在追逐 Layer 1 的「科技溢价」。; y. C& k- G- m8 r% Y' \% Z
: L, F. d H" Y, j5 u3 q